摘要:这不是一篇“如何赚快钱”的速成指南,而是一个选择与坚持的系统方法。核心观点:先选一个愿意做十年的方向,再以节律与流程把困难分摊给时间,让知识、关系、资本与认知在长期里产生复利。短期的波动不可控,但长期的结构可以设计。

“与其追逐风口,不如建设风向;与其押注一次好运,不如建设长期优势。”
目录
01 背景与核心结论
为什么是“可以做很久”的事?因为复利需要时间与可重复的机制。凡是能够被持续迭代、可规模复制并产生沉淀的事,才更可能进入非线性增长。核心结论只有两条:先把方向选对,再把流程做稳。
02 选择的框架:方向 > 速度
选择错误会让你反复支付“初始化成本”(工具、关系、方法再搭一遍)。更好的做法是基于以下三问做方向决策:
- 我是否愿意在这个领域投入十年?(兴趣与耐力)
- 这个领域是否允许规模化与复用?(杠杆与容量)
- 我能否建立结构性优势?(差异化与护城河) 当方向对了,速度只是时间函数;方向错了,再快都是偏离。
03 坚持的系统化:节律-反馈-流程
坚持不是消耗意志,而是降低波动、放大可控:
- 节律:设定固定投入与产出频率(如周更/双周更)。
- 反馈:以数据复盘,用小步快跑持续纠偏。
- 流程:把高频动作标准化,减少情绪与随机性。 把困难分摊给时间,把风险分散到周期里,能力与成果随之沉淀。
04 复利机制:知识/关系/资本/认知
- 知识复利:读写与项目沉淀,形成“个人知识资产”。
- 关系复利:长期合作与信誉,持续降低交易成本。
- 资本复利:在风控之上的再投入,提高单位资金效率。
- 认知复利:在一个领域里越做越懂,决策边际成本递减。 复利不是神话,它需要窗口期与持续投入的“温床”。
05 赚钱的视角:快钱 vs 稳钱
- 快钱:依赖信息差与极强执行,难、稀缺、不可复制,且心理波动大。
- 稳钱:依赖结构性优势与流程化能力,慢起步但可复用、可规模化。 策略建议:优先选择可长期深耕的赛道,打造可复制流程与能力模型,让收益更多来自“结构”而非“运气”。
06 实践:加密货币量化交易
这是我践行长期主义的样本领域。目标不是“一次盈利”,而是“长期期望值为正的、可复用的流程”。
6.1 目标函数与约束
- 目标:在可接受回撤下最大化长期收益率(如提高年化/夏普)。
- 约束:单资产/单因子/单策略的仓位上限(如 ≤20%);组合层面最大回撤阈值(如 10%–15%);极端波动时的降杠杆/熔断规则。
6.2 研发管线(Research Pipeline)
- 数据:清洗、去未来函数、去幸存者偏差、打标签。
- 因子:构建与筛选,关注稳定性与容量(Capacity)。
- 回测:滚动窗口与跨市场验证,交易成本与滑点建模。
- 组合:相关性约束与风险平价,避免“相关性堆叠”。
6.3 风险管理(Risk)
- 仓位:半 Kelly 思路或简单固定比例,约束集中度。
- 回撤:分层止损与分层减仓,避免一次性“硬断”。
- Regime:趋势/震荡/流动性冲击的状态识别与策略切换。
6.4 执行与监控(Execution)
- 成本:显性手续费 + 隐性冲击;控制滑点与排队风险。
- 延迟:交易通道与撮合延迟监控,异常报警。
- 风控触发:实时净值与风险指标到线即动作。
6.5 持续优化(Ops)
- 线上/线下 AB 测:小流量先验,逐步放量。
- 退火机制:因子/策略达不到阈值即下线,保持组合健康度。
- 文档化:策略假设、适用场景、失败案例归档,形成团队记忆。
6.6 常见陷阱(Pitfalls)
- 过拟合:样本外与不同市场验证不足。
- 忽视容量:策略在小资金有效,大资金拥挤失效。
- 误估成本:忽略滑点与冲击,使回测脱离现实。
07 互联网产品依然不过时:长期主义视角
互联网产品不是过时了,而是进入了“结构性成熟期”。在长期主义视角下,产品价值来自持续复用与不断增强的系统,而非一次性的功能堆叠。
7.1 护城河的重心迁移
- 数据与网络效应:从“用户量”的粗放追求,转为“高质量行为数据”的深度沉淀;用图谱化理解用户-内容-交易关系。
- 开发生产力:从代码量转向工程化与可观测性,持续降低演进成本、提高发布频率与稳定性。
- 品牌与信任:在同质化竞争中,用户的时间与信任是稀缺资源,长周期的一致体验与可靠承诺构成护城河。
7.2 增长模型:从漏斗到飞轮
- 传统漏斗(获客→转化→留存)强调一次性转化;
- 飞轮模型强调“留存→口碑→再增长”的自增强回路:
- 核心体验改进带来更高留存;
- 留存提升带来口碑与内容/数据积累;
- 更好的内容/数据反过来提升体验与获客效率。 长期主义的增长是“质量驱动”的,靠体验/效率/信任复利,而非短期买量。
7.3 指标体系:用数据约束叙事
- 体验侧:TTFF/TTI、Crash-free、错误率与时延分布。
- 业务侧:留存(D1/W1/M1)、付费转化、CAC/LTV、自然流量占比。
- 生态侧:创作者/开发者活跃、复用率、二次创作比例。 关键不在“更多指标”,而在“指标的层级化与因果链条”,让团队能持续定位“为什么好/为什么不好”。
7.4 AI 时代的实践路径
- 产品角度:以人为中心的“协作式 AI”,强调可控输出与可解释,避免“魔法黑盒”。
- 工程角度:特征/数据版本化、评测基准、红队对抗、灰度放量;把模型当依赖来管理。
- 商业角度:别把 AI 当卖点,把“问题-场景-流程”作为产品核心,用 AI 强化而非替代。
7.5 长期主义的产品方法
- 资产化:把内容、组件、数据与知识沉淀为可复用资产。
- 系统化:从单点功能到端到端流程的优化与自动化。
- 节律化:固定节奏迭代与季度复盘,减少方向波动。
- 风控化:就像量化一样,引入“产品风控”——回撤阈值(例如重大指标回落的报警与干预)、复盘与回滚机制。
08 跨行业类比:飞轮与系统工程
- 内容/教育:作品库与课程矩阵是资产,更新节律和用户反馈是飞轮。
- 软件/SaaS:代码库、基础设施与迭代节奏形成复利;数据驱动 Roadmap。
- 实体/供应链:标准化流程与质量体系,使规模化与成本下降成为确定性。 共性是“系统”:资产化 + 流程化 + 数据化 + 节律化。
09 路径建议:12 周循环
- 第 0 周:方向决策与边界定义(愿景、赛道、护城河假设)。
- 第 1–10 周:按节律产出与采集数据;周更/双周更为宜。
- 第 11 周:复盘(目标达成、数据对比、异常/机会)。
- 第 12 周:重构流程与下一轮目标;必要时小幅转向,而非换赛道。 把“能做很久”作为第一性约束,再谈速度,效率更高、风险更低。
10 结语:慢就是快
长期主义不是口号,而是把“选择与坚持”嵌入每天的行动。方向选对、流程做稳、节律在位,复利自然发生。回头看,缓慢和稳健,往往是最快的路。